(一)前言 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陸限制企業的海外投資,1990年之前對外投資總額僅24億美元,主要是國有企業在海外設置營業據點,投資地以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等國為主。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,大陸在1992年10月中共「十四大」,首次提出「積極擴大企業對外投資與跨國經營」的政策。2004年7月發佈大陸「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」,奠定對外直接投資政策,從而大力推進企業「走出去」戰略。如今大陸對外投資快速增長,逐漸從資本流入國轉變為對外投資國。 根據大陸發佈的「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」,截至2010年底,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達3,172.1億美元。目前大陸企業進行投資的地區和國家達178個,設立了1.6萬家企業,在海外投資所交的稅金合起來超過100億美元,創造了100多萬個就業崗位。尤其2010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達680億美元,首次超過日本,居世界第五,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一。 另據統計,今年1至7月,大陸已對117個國家和地區的2,169家境外企業,進行了直接投資,累計實現非金融類投資276.3億美元,同比增長3.3%;以併購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92億美元,占同期投資總額的33.3%。分區域看,對美國直接投資較2010年同期增長3.6倍,達6.05億美元;對東協、歐盟、俄羅斯的投資也都大幅增長。對外投資之外,對外勞務合作也持續增長。1至7月,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4.2萬人,較去年同期增加2萬人,截至7月底,對外勞務合作業務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67萬人。 儘管大陸目前對外投資增長很快,但是相比外國在大陸的投資,仍屬少數。截止到2010年底,外國對大陸直接投資累計約1兆美元,而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3,172.1億美元,居全球第17位,僅占全球投資存量的1.6%,只有外國對大陸投資的三分之一。
(二)對外投資種類與效益評估 大陸對外投資的目的,主要在增加能源及資源來源、減少貿易壁壘障礙,以之彌補大陸資源的不足,帶動大陸技術、產品、設備等出口和勞務輸出。因此大陸對外投資涵蓋了礦產資源、地表產品、資源加工,遍及採礦、批發和零售、交通運輸和製造、商務服務、金融六大行業。投資方式則有兩種,一是海外建廠,二是併購重組。前者過程緩慢,風險較小,但成本高昂,中小企業難以承受;後者操作快速,但併購之後的整合過程較難,且存在政治、文化、法律等差異,往往影響併購的成功與否。目前大陸未公佈海外投資的回報率,但大陸企業國際化經營程度、企業資?規模、市場占有率等相對較低,盈利能力、風險管控、營運效率、服務品質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。因此投資回報率低,部分且出現重大虧損。 以大陸主權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為例,2007年大陸成立中投公司,一開始並不順利,在全球經濟危機期間,中投公司對摩根史丹利和黑石公司的首筆重大投資損失嚴重,但其後業績穩步上升。2008年全球組合回報率為負2.1%,2009年全球投資組合回報率為11.7%,2010年大致相當。 在投資失利個案方面,截至2010年底,大陸三大石油公司(中海油、中石油及中石化)投資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項目總計144個,投資金額近700億美元,但2010年運回大陸的原油僅500萬噸左右,占海外權益原油的十二分之一。另據大陸石油大學2010年一份報告顯示,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虧損項目達到三分之二。大陸另一大主要石油企業中化集團也同樣虧損,2009年中化集團在海外投資3個油氣田,累計虧損1,526.62萬美元。此外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所屬長城鑽探工程公司,今年8月中止在利比亞和尼日等6個海外項目合同,預估全年影響收入12億元,損失超過2009年的金融危機。 影響大陸對外投資盈虧的因素,除了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不高、國際化經驗不足、管理人才缺乏、海外市場占有比例較低、人民幣升值的匯兌風險外,還有投資所在國政局動盪的不可抗力風險。
(三)對外投資展望與挑戰 大陸對外投資的速度是典型的「新興國家增長」模式,「十二五」規劃進一步加速走出去的步伐,預計「十二五」期間海外投資可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。按照目前增長速度,到2020年海外直接投資將增長8至9倍,達2兆美元的規模。今年5月,大陸「商務部」副司長鄭超也表示,大陸對外投資未來5年的年增率可望達到20%至30% 跨國併購自2005年成為大陸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,主要集中在電訊、汽車、資源開發等領域,2010年併購金額達620億美元,較2009年增長157%。在全球重大跨國併購項目中,大陸都曾扮演主要角色,如吉利收購瑞典富豪汽車(VOLVO)、中石化收購Repsol公司巴西子公司、中海油與Bridas Energy Holdings合資公司收購Pan American Energy公司股權等。今年上半年,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並沒有阻擋大陸企業的海外併購,交易總額仍高達170億美元,預估未來海外併購將持續扮演重要角色。 但對外投資發展快並不意味一帆風順,大陸「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」資料顯示,大陸推動海外投資在發達國家到處碰壁,造成大陸經濟規模超越日本,但僅有兩個集團列名全球百大跨國企業的現象。未來大陸對外投資遭遇的阻力與挑戰將與機會共存,依「大陸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0」揭露,大陸企業在海外併購中將面臨重重外部阻力、支付較高的收購成本、難以獲得優質資產,以及後續整合經營困難較大等四大挑戰。 上述外部阻力最重要的是面臨投資所在國的保護主義。近幾年大陸對外投資集中在製造業、房地產、物流、金融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,但有延向高科技與知識領域的趨勢,因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,多次阻止大陸的併購。顯著的例子有:1990年初大陸航太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收購西雅圖曼可公司受阻;2005年大陸中海油放棄以185億美元,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;2008年大陸華為公司聯合美國基金貝恩資本,競購3Com公司受阻;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公司移動網路業務受阻;2011年大陸被迫退出收購美國伺服器技術公司三葉系統公司部分資?。一般認為這些都是「中國崛起」,乃至「中國威脅論」疑慮的附產品。對此,今年5月美國亞洲協會和華府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(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),曾建議美國聯邦監管高層鼓勵,並吸引來自中國大陸的恰當投資,同時希望合法的國家安全風險審查不受政治因素影響。
(四)結語 當前美國財政赤字嚴重、美債評級降低、失業率居高不下,經濟復甦趨緩;歐債則危機糾結難解,相關國家轉而向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尋求援助,此對全球經濟活動應當會有所影響,給大陸對外投資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。 2010年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僅3,172.1億美元,多數跨國企業依然是點式和分散的對外投資,而非真正擁有全球一體化的生?體系和完整的全球?業鏈,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國際化相比,大陸對外投資仍然有巨大發展空間。另一方面,大陸對外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不高,效益較差。今後推動對外投資不能僅僅考慮規模和速度,更要考慮如何利用全球分工體系和產業鏈,增強跨國整合能力,加強對所投資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、投資環境、產業發展及市場情況的風險評估與管理,以提高海外投資的成功率和收益率。因此推動實施「走出去」戰略,首重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,其次要做好戰略規劃。 今年2月,大陸「國家發改委」決定下放對外投資項目核准許可權,境外投資核准許可金額放寬了10倍;8月大陸「商務部」和「國資委」簽署備忘錄,進一步推進並規範大陸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合作,減少走出去的盲目性,避免短期行為和過度競爭,建立對外投資合作管理和境外國有資產、投資和產權管理體系。此外,今年9月大陸國務院發表「中國的和平發展」白皮書,強調將更加重視對外投資和合作,鼓勵各類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和合作經營。顯示大陸已開始加強推動對外投資,其發展趨勢與影響殊值密切觀察。
來源: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606期
【中央網路報】




